每个人的基因,阅历和成长环境都是不相同的,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,最后使得每个人的性格也不会完全一样。
有你欣赏的,有你喜欢的,有你厌恶的,有你无法认同的。可是,就算你再厌恶一种人,一种性格,这种人或者这样的性格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呢?不见得,对吧?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繁杂,而也因这样的复杂才如此的缤纷。你眼中的那个世界,美或不美,不能代表全人类的想法和观点。或许有和你价值观接近的,你们成为知己,可是世界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么?也不见得,对吧?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,或者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感官的世界中。我们无法欺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,更加不能要求别人能完全理解你的世界,也更加不能排斥别人的世界。这是价值观的魅力!然而,为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中,我们是否应该去接纳和你不同的世界观,人生观,价值观之类的想法和意见呢?我想,答案是肯定的。
未来的世界,未来的社会,更加要求我们联结在一起。这就是信息化时代最基本的要求,它很快速,很便捷,但也很无情。接受和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稍微慢一些,就会落后别人一大步,这就是现实的残酷。不管你承认不承认,他就是这般的存在了,就是这般的影响着你的生活。如果你不去接纳他人,接纳新的事物,就会被这信息化时代的车轮碾过,你掉了时代的队伍,就已成事实。但是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,你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,而这些知识是未来社会一定要用到的,怎么办?唯有合作才是生存在这个社会的唯一道理。也只有取长补短,接纳他人,你才能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。而接纳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
如果说接纳也是一门课程,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毕业。我们的眼光很挑剔,交朋友也很谨慎,与自己的价值观相驳的人,一般是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的,对吧?但是这些人真的毫无建树,一点优点也没有么?还是不见得,对吧?而如果我们只接纳和你价值观不相同的人的优点,算不算是一种接纳呢?那不叫接纳,那叫欣赏!真正的接纳是无论对方与你的价值观有多少冲突,你都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去想他这么做是否有道理,在你心里是否能接受,如果能,证明你接纳了他,如果不能,证明你没有接纳他。我们常说,别人不理解你,尤其是父辈们。可是你真的有去了解父辈们的想法和价值观么?他们真的就全是错的么?我们是否曾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呢?如果你没有,那就不要去指责你的父辈们‘多管闲事’。相反,你会更加理解他们的做法,从而会更加有力的说服他们,同意你的意见,只有如此沟通,才会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。而这沟通的桥梁的基石就是你愿不愿去接纳。接纳这个世界的好与坏,接纳这个世界的对与错,接纳这个世界的一切,以及接纳你的世界的一切。去年这个时间我看过一本书,是柴静的《看见》。看过之后,我才发现,原来我的世界很小,小得容纳自己都成了问题。原来每件事情的发生,都会有其独特的动机和理由,这个理由可能你无法接受,但是他就是这样的存在了。而你也只有接纳了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。何为‘透过现象看本质’?我至今才有点明白。从前对字面的理解无法满足我现在对本质的追求,就像看侦探小说一样,我喜欢能看见事件最本质的因由,尽管需要我破费周折的去思考,我也愿意看见事情本来的样子。不求所谓的道理,只为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,接纳他们。我也曾因为这样一本书,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,这本书叫《诸神的面具》。里面介绍了基督教义,属于神学的范畴。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,看见了这样的一本书后,我倒是觉得唯心主义并没有太多的过错,甚至于有些事情的观点是对的。这无疑是对唯物主义价值观产生了一丝丝的质疑。那时的我很矛盾,也很犹豫。可是现在我不会这么去想,因为我能接纳自己对唯心和唯物两大哲学论点,他们虽然矛盾,但是也是统一的。世界发展至今,这两种观点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如果一概而论,未免有失公道。也将失去接纳的本质。似乎也只有你先接纳了自己,才会真正的接纳他人。当我想明白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再看《诸神的面具》的时候,重点并没有放在这本书是唯心还是唯物,而是其中阐述的道理,拒绝崇拜!崇拜的一切都是罪恶的源头,都将影响你的一切,从而招致来无限的困惑。正是因为接纳了自己,接纳了这本书的观点,我才有机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,还有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。
其实,接纳也是一种放下,放心中心的偏执,接受新的东西。接纳自己是个很艰难的过程,无论优缺点,你都要有一个自我的认知,并且接纳它们。而接纳的同时,也要放下你心的某些偏执,或者一度墨守成规的观念,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。曾经我很讨厌传记这个体裁,因为我觉得,写某个人的传记的时候,多少都会掺杂一些自我的观点,就连司马迁也不例外。他会在各个人物传记的最后,评价这个人的一生。先不说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,真实,可信,我总觉得很不真实,对传记或好,或坏的叙述形式产生了严重的质疑。这也是我之前从不看传记的原因。当我懂得了接纳的含义,我才发现,那是你自己给自己上了一把锁,这把锁锁住了你的视野,你的胸怀。其实传记的作者有没有掺杂其中一些自我的情感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是否愿意去接纳那样一种观点而已。现在回想起来,初中买的那本盗版的《史记》,着实让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。至于忧伤出处,与接纳无关,不做累述。
今天在和高中同学微信聊天的时候,我说我目前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是这样一句话,‘只有心中的无所欲,才会有外在的无所惧’。放下心中的偏执,你才能做到‘无所欲’,放下生活中的得失荣辱,你才会‘无所惧’。这也是接纳的开始。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无欲则刚’,从前懂的无非就是字面的意思,说人要有胸襟,像大海一样去包容之类的。但如今,我却越发的感觉到,这是一种能接纳一切的胸怀,而非包容那么简单。若你还是将接纳等同于包容,恐怕你还未获得接纳的真谛。然而接纳只是第一步,随后需要我去学习的,还有更多。届时会与大家共同分享,共勉。